(本文作者为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谭浩俊)
近期,罗永浩与餐饮集团西贝的“预制菜纷争”,引发社会对预制菜的再次聚焦。这场争议的核心,实则指向一个更本质的命题:餐饮安全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?在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,如何厘清认知误区、完善制度保障,成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。
争议焦点回归本质:食品安全应是首要考量
此次行业争论中,多家企业均参与讨论,引申出一个问题核心:餐饮品质的优劣不应简单归结于“预制”还是“现做”,而应取决于原料安全、健康保障、品质控制等实质标准。这一观点切中了当前消费认知的误区。
事实上,正规预制菜企业在原料把控上有优势。如果按照工业化生产标准,预制菜原料需经过严格检验检疫,供应链全程可追溯,而部分小型餐饮机构由于成本控制压力,在原料采购环节难以实现全流程监管,或存在农药残留、检疫缺失等潜在风险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,通过标准化生产的预制菜,在原料合格率、生产环境控制等方面均优于非标准化的小作坊式生产。
不过对消费者来说,最关心的是什么呢?当然是安全。无论是预制菜还是现做菜,食品安全都应是不可逾越的红线。只有在确保原料安全、生产规范、存储合规的基础上,才能进一步讨论口感、价格、便捷性等附加价值。这场争议的积极意义,在于促使社会各界重新审视餐饮安全的评价体系,从概念之争转向实质监管。
所以,罗永浩与西贝有关预制菜的争论,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——预制菜与现做菜哪个安全方面更令消费者放心。
制度建设持续完善:筑牢食品安全防护网
预制菜产业的崛起并非偶然,而是消费升级与食品工业进步的必然结果。数据显示,2025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6000亿元,达到6173亿元,同比增长27.3%,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。
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,制度建设也在同步推进。2025年9月13日,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草案通过审查,标志着行业即将进入“规范时代”。该标准明确要求预制菜 “不添加防腐剂”,通过冷冻、冷藏等工艺保障食品安全,并强制推行餐饮商家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,让消费者拥有充分知情权。这一标准与现行141项团体、地方标准形成互补,共同构建起覆盖生产、流通、消费全链条的标准体系。
从此次行业争议到国家标准的加快出台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新兴产业从快速成长走向规范成熟的必然过程。始终坚守食品安全底线,不断完善制度保障,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,预制菜产业或将发挥更大作用,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安全、健康、便捷的食品选择。
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,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。
谭浩俊
相关阅读在预制菜的冲击下,未来的餐饮行业可能会出现持续转型,餐饮企业或将面临进一步的分化。
37 5小时前多只概念股涨停。
10 433 6小时前预制菜产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,如果不解决认知不统一、法规不完善、标准不统一的问题,就很难实现健康发展。
166 昨天 20:57去年有关部门就发布过相关通知,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、哪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等。
110 昨天 14:53预制菜既非洪水猛兽,也非终极答案,其本质是一种食品工业技术,它的真正价值,取决于我们如何认知与使用。
394 09-13 17:44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伯乐配资-伯乐配资官网-配资实盘网-正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