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吴三川
“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”“54岁阿姨考上研究生”……有媒体调查发现,这背后是一种“起号生意”。编造热点、骗取关注、快速涨粉,“暴力起号”正在成为当下互联网上的一大新乱象。
起号,本应是一个以优质内容积累粉丝的过程。有了一波粉丝,再进行商业变现,这无可厚非。然而,有人想走捷径,想要“零帧起手”,为了吸引眼球,于是无所不用其极,哪里有流量可图,哪里就是发力点。当“起号者”们在“卷”得不可开交,进行激烈的注意力争夺,出现“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”这样的狗血剧情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“暴力起号”的逻辑,大概可以总结为一套“流量公式”:反差越大越好,冲突越激烈越好,越能绑架公众情绪越好。它之所以被网友形容为“暴力”,是因为这不是小打小闹,要的就是“结果导向”,就是这么简单粗暴。
比如,同样是婚恋话题,如果说,过去的虚假摆拍多聚焦于各种家长里短,如相亲催婚、小三插足、婆媳矛盾等,主打的就是一个鸡飞狗跳,那么,“被困贫民窟”可以说是升级迭代了一波。
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,“要素实在太多”。有“远嫁贫民窟”的猎奇,有“护照被收”的曲折,有“跨国救援”的“正义”……几乎每一个关键词,都踩准了情绪引爆点,赚足了网友的眼球。更不必说,在技术上,AI生成让真伪更加难辨,造假门槛明显降低,大有专业化、团队化、做戏做全套之势。
据南方都市报调查,连教人“暴力起号”,也成了一桩明码标价的买卖。如果要复制“54岁阿姨考上研究生”这类“爆款”,可以购买相关课程,内含AI提示词参考手册,甚至教授如何规避平台规则风险,价格8至70元不等。
某种程度上,这形成了扭曲的商业闭环:当虚假摆拍成为“起号捷径”,当“暴力起号”成为“变现利器”,当售卖课程变得有利可图,助长恶性竞争,最终承担这一切的,只会是整个社会。当“剧本”披上“新闻”的外衣,“起号”演变成“以小博大”的“策展”,其最大的危害,是对社会共识的撕裂,对信任体系的破坏,引发“狼来了效应”,让网络安全蒙尘。
以雷霆之势打击“暴力起号”,既要动真碰硬,也需要治理智慧。平台作为服务提供者、直接责任主体,不妨完善审核机制,优化算法推荐和流量分配机制,实现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,不给低俗以空间,不给炒作以流量。实现治标治本,不能只靠单个部门的力量,尤其是针对团伙化、专业化的“起号”趋势,加强协同治理和全链条打击,争取连根拔起、震慑一片。
鲁迅先生曾经说过,“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,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。”给别人制造“流量陷阱”,只怕自己也深陷泥潭。当众人都能多一份理性判断,少一些盲目围观,有理由相信,真实的力量便能击穿一切,走向清朗。
伯乐配资-伯乐配资官网-配资实盘网-正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