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阳县少年宫里,孩子们的小手忙得不亦乐乎,一个个装满水草和鱼儿的生态瓶在他们手里诞生。这不是普通的瓶子,而是孩子们亲手打造的“水下小世界”!7月21日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支教团走进少年宫,带着满满的干货和热情,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既好玩又涨知识的生态课。
大学生志愿者先给孩子们讲了水里生态系统的秘密。用最简单的话,他们说清楚了水草、鱼儿和微生物是怎么“组队”生活的。比如,水草能放氧气,鱼儿游来游去,微生物帮忙清理垃圾,三者缺一不可。孩子们瞪大眼睛听着,有人还举手问:“鱼儿会不会嫌水草太多,挤得慌?”志愿者笑着解释:“不会,只要摆得合理,鱼儿游得更开心!”
讲完理论,志愿者又教了孩子们怎么用工具让水族箱更健康。他们拿出过滤器、增氧泵和照明灯,现场演示这些设备的作用。过滤器能把水里的脏东西吸走,增氧泵给鱼儿送氧气,照明灯让水草长得更好。孩子们围着设备看个不停,有个小男孩还说:“这增氧泵跟我在家吹气球的感觉有点像!”
到了动手环节,孩子们可乐坏了。他们要自己设计一个生态瓶,相当于造一个“迷你水族馆”。志愿者先让孩子们画设计图,提醒他们要想清楚水草放哪儿、石头怎么摆、鱼儿需要多大空间。孩子们拿笔画得认真,有的画了个弯弯曲曲的河流,有的画了个五颜六色的海底世界。画完图,他们开始挑材料:绿油油的水草、小巧的鹅卵石、彩色的珊瑚装饰品,样样都让孩子们爱不释手。
摆放材料时,孩子们的小心思可多。一个小女孩说:“我要让水草像小树林一样,鱼儿可以玩捉迷藏!”还有个男孩特意挑了两只小螺放进去,说是让它们“打扫卫生”。志愿者在一旁指导,提醒他们水草不能种太密,不然鱼儿没地方游。他们还教孩子们怎么调整灯光,让瓶子里的水草看起来更有生机。忙碌了一个多小时,一个个生态瓶终于成型了。
这些生态瓶各有特色,有的像清晨的湖泊,平静又干净;有的像热闹的海底,色彩鲜艳,鱼儿在水草间穿梭。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,笑得合不拢嘴。一个小男孩举着瓶子说:“我回家也要给爸妈看,他们肯定觉得我可厉害了!”志愿者们看着孩子们的笑脸,也跟着乐开了花。
这场活动不只是好玩,更让孩子们学到了真本事。他们明白了水里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多重要,也知道了科学养鱼不是随便扔几条鱼进水里就行。比如,志愿者提到,养鱼的水不能太浑浊,不然鱼儿会生病;水草也不能乱放,得给鱼儿留够空间。这些知识听起来简单,但对孩子们来说,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。
合阳县少年宫这次活动办得特别用心。他们把教室布置得像个小实验室,桌子上摆满了水草、石头和工具,孩子们一进来就觉得新鲜。少年宫的老师说,平时孩子们接触科学的机会不多,这次活动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,特别有意义。数据显示,合阳县少年宫每年都会举办几十场类似的活动,覆盖了上千名学生,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学到了不少课本外的知识。
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支教团也很给力。他们不是简单来教课,而是把大学里的专业知识“翻译”成孩子们能听懂的话。比如,他们提到水体生态系统时,没用什么复杂的术语,而是说:“水草、鱼儿和微生物就像一家人,互相帮忙才能过得好。”这种说法让孩子们一听就懂,还觉得特别亲切。
活动结束后,孩子们还围着志愿者问东问西。有的问:“我能不能在家也做一个生态瓶?”志愿者耐心地教他们怎么选材料、怎么养护。有的孩子还问:“鱼儿会不会觉得瓶子太小,想去大河里?”志愿者笑着说:“只要你照顾得好,鱼儿在瓶子里也会很快乐!”这些对话让现场气氛特别温馨,孩子们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了。
这场活动还有个特别的地方,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乐趣。很多人觉得科学离生活很远,但这次他们发现,科学就在身边。一个小小的生态瓶,就能让他们看到水草和鱼儿怎么“合作”,还能学到怎么保护环境。志愿者还提到,中国的水域保护工作做得越来越好,比如长江十年禁渔计划,已经让很多鱼类数量回升。孩子们听完后,纷纷说以后要爱护河湖,不乱扔垃圾。
活动虽然只有半天,但对孩子们的影响可不小。他们不只学会了怎么做生态瓶,还明白了大自然里的平衡有多重要。志愿者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,帮孩子们种下了一颗爱科学、爱自然的种子。少年宫的负责人说,这样的活动以后还会多办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科学,感受自然的魅力。
这场活动也让人看到,中国在推动科学教育上花了不少心思。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样的高校,经常组织学生下乡支教,把知识带到偏远地区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有超过10万名大学生参与了类似支教活动,覆盖了数千个乡村和社区。这不仅让孩子们受益,也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。
活动最后,孩子们抱着自己的生态瓶,笑得像花儿一样。他们的作品不只是个瓶子,更是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。以后,他们可能会忘了具体的知识点,但那种对科学的兴趣、对自然的尊重,肯定会留在心里。你说,这样的活动是不是特别有意义?如果是你,会不会也想试试做一个自己的“水下小世界”?
伯乐配资-伯乐配资官网-配资实盘网-正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