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卫财:
在螺丝与诗行间
写尽凡人的热气
傍晚的凤岗,日资工厂的下班铃声刚落,工人换下工装,从抽屉里摸出笔记本。车间的机油味还没散尽,他的笔尖已落在纸上,螺丝的纹路、传送带的节奏,缓缓变成行行文字:“二十年前,我像颗新螺丝拧进这里,如今螺丝磨出了光,却和机器成了老伙计。”张卫财,这个在凤岗打工二十一年的苗族汉子,左手拧过二十载螺丝,右手写了二十载文字。他是东莞作协会员、凤岗作协理事,更是万千打工者的一员。没有科班背景,没有专职时间,他却用最朴素的笔触,记下外乡人的乡愁、工厂的年轮和凤岗的变迁。
在劳逸之间,让文字生长
张卫财的文学启蒙,藏在一本竖版繁体的《碧血剑》里。小学时啃完金庸的江湖,他便爱上了文字,可命运却拐了个弯——求学时选了理科,如今成了制造业IT从业者,每天与代码、逻辑、规则打交道。“工作要严谨,一步错,整个程序都乱了;但文字不一样,它能飞。”他笑言,理科的“边界”与文学的“无界”,反倒成了最好的平衡。
2003年揣着行李到东莞时,他没想过文字会成为安身立命的另一种方式。初到凤岗的日资企业,面对“冰冷的机器与代码”,孤独像车间的机油味一样黏稠。直到企业内刊《信浓之声》向员工征稿,他试着写下车间的晨光、宿舍的月光,没想到那些文字竟成了“解药”。“能和同事、机器、路边的树对话,孤独感就淡了。”内刊成了他的第一个“练兵场”,字里行间都是对生活的观察:螺丝的光泽、流水线的节奏、工友的乡音。
打工生活的琐碎从不是写作的阻碍,而是养分。“文学和工作互为劳逸,就像跑步时挥双截棍,运动溅起的水花,刚好能润活平淡的日子。”他说,下班后在宿舍写几笔,周末去雁湖公园看晨练的老人,都是写作的日常。《那一年 这一年》里,他把自己比作“螺丝钉”:“一钉就是二十年,和企业在一起的时间,超过了家人。”这比喻里没有抱怨,只有一个打工者对生活的坦诚——他写的,就是他过的日子。
普通人的故事
就是时代的注脚
张卫财的文字里,从来没有“宏大叙事”。《走到凤岗—起来》里,他列数着“贵州的建设者、重庆的小企业主、黑龙江的文物保护者”,说“正是这些平凡的‘我’,丰满了凤岗”;《外乡人》里,他写“熟悉了这里的街道,陌生了那里的村庄”,道尽打工者的身份撕裂:“身份证的住址是灵魂的外乡,户口本的籍贯是生活的外乡”。
他执着于写“普通人”,只因“我就是普通人”。车间里换班时工友递来的一支烟,宿舍楼下阿姨晾晒的腊肉,凤岗街头不同乡音的讨价还价,都被他收进笔底。《红薯叶项链》里,“田坎上孤单的背影”“妈妈在屋檐下的呼喊”,藏着苗族故乡的记忆,红薯叶串着的项链,既是童年的玩物,也是乡愁的图腾。“故乡是精神的根,民族是刻在骨子里的符号,”他说,那些山水与乡音,永远是写作的“原生动力”。
最动人的,是他对生命的温柔。《风依旧吹着》里,大树叹息“根脉被斩断”,小鸟哭诉“亲人在逃难中走失”,黑烟与枪声撕碎了宁静。这篇让他叩开文学界大门的散文,没有一句批判,却用动植物的悲鸣,写尽了发展与生存的纠葛。多年后再写石马河的重生,他依然保持着这份温柔。
在裂缝里开花
为平凡人发声
2007年,《风依旧吹着》发表在《凤岗报》时,张卫财只觉得“像推开了一扇惊喜的门”。“原来文字能飞出工厂,和更多人碰撞。”后来的奖项、凤岗作协的邀请,都成了“推着往前走的力量”。作为作协理事,他常和文友交流,“不是学技巧,是找同路人——我们都在为平凡人写故事。”
对他而言,素人写作的意义,首先是“让凡人发出声音”。《心中永远的碉楼》里,“游子的乡愁、战士的无畏、乡亲的守望”,说到底是普通人对“家”的执念;《外乡人》里“撕裂的根”,是千万打工者的共同心声。“我写的不是文学,是生活本身。”他说,文字就是宣泄口,让那些说不出的委屈、道不尽的牵挂,有处安放。
对于素人写作者常有的疑惑——“忙到没时间写,写不好怎么办?”,他答道:“源于生活,平常心就好。写不好像没睡好一样平常,别放弃。”就像他自己,从内刊到公开刊物,从“螺丝钉”到作协理事,没变的是对文字的赤诚——下班后拧亮台灯,笔尖划过纸面,写下今天的阳光、工友的笑、村口的桂花,就够了。
暮色渐浓时,车间的机器声远了,雁湖公园的虫鸣声近了。张卫财的文字里,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,只有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的认真:认真地工作,认真地看风景,认真地把日子写成诗。这或许就是素人写作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让每个平凡的生命,都在文字里活成了光。
指导:赖则昭
撰稿:熊文婷(实习生)
单位:凤岗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
来源:凤岗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
伯乐配资-伯乐配资官网-配资实盘网-正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